025-84470026
所在位置:首页/心理专栏/张虹

感觉自己无法真正爱人

浏览量:8207      发表时间:2016-12-21

KY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在 “无法真正爱人”的4种类型 一文中,我们引用了社会学家Erich Fromm对爱的定义,他认为爱是给予和分享。文章推出后,我们收到了这样一条评论:

“……感觉自己无法真正爱人,可又不是这四种类型,只要有人对我好,照顾我,我就会不安难受,像欠了人情债。我必须是付出的一方,至少要付出得比较多的……”

这条评论收到了1245个赞,也有不少人在之后留言说,和她有同样的困扰,感到无法接受来自别人的爱,他们只要意识到伴侣给予爱,就会感到不自在。而这种对爱的抗拒对他们的关系造成了损伤,他们的伴侣感到自己被拒绝、或是对他们无法接受爱意疑惑又愤怒。

实际上,这种对爱的抗拒,其核心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有时是不信任自己值得被爱、或是自己有能力去维持一段爱的关系;有时则是不信任他人付出爱的动机、或是对方能给自己想要的爱。

有时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表达这种不信任,比如直接拒绝来自伴侣的爱;而有时对爱的抗拒是无意识的,例如有人真的认为从没有人爱过自己,并为此感到悲伤——但其实这不符合事实,Ta受潜意识驱动,主动屏蔽了所有爱自己的人。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会解释“难以接受爱”背后的原因、哪些人会难以接受爱,以及如何让自己学着去接受伴侣的爱。



难以接受爱,会有哪些表现?

心理学家Harville Hendrix博士和 Helen Hunt博士(2004)在《接受爱(Receiving Love)》中,列举了当人们难以接受来自伴侣的爱时,会有哪些表现。有些对爱的抗拒非常明显,而有些则比较隐秘:

1. 拒绝来自伴侣的好意

对于难以接受爱的人来说,他们很难接受伴侣的表扬、鼓励和帮助。比如,面对伴侣的表扬时,他们会下意识地拒绝(“啊这没什么的”);或者,他们会忽然拉远与伴侣的心理距离,比如冷淡或僵硬地表达感谢。有时虽然口头上没有表达出拒绝,但是却会忽然显得很紧张、坐立不安,就好像刚才伴侣并不是表扬Ta,而是在批评Ta。

有时他们陷入了困境中,靠他们一个人很难解决,但是当伴侣试图提供帮助时,他们说“我并不需要”,或者在被伴侣帮助后,表现出对伴侣提供的帮助并不满意的样子:“你做得也并不怎么样啊。”

2. 倾向注意到负面的细节(absorbing the negative)

难以接受爱的人会对负面的信息更敏感。他们会更多地关注到伴侣表现出的不爱他们的细节,或者注意到伴侣爱的表达中令他们不满意的部分。比如伴侣可能做了十件关心他们的事,但是他们无动于衷,而有一次当他们感觉不舒服,伴侣却没有及时提供支持时,他们会敏锐地注意到这点,并牢牢记在心里。

3. 否认来自伴侣的爱:“我感觉不到”

有些难以接受爱的人会对伴侣的爱视而不见,比如他们会坚持声称:“我没有感觉Ta爱我。”而有些人能意识到来自伴侣的关心的表现,但是他们会曲解伴侣的爱意,坚持伴侣另有所图,比如:“是啊,Ta确实对我很好,Ta在平时也送过我很多礼物,但是我觉得Ta另有所图。”

4. 斥责伴侣,或故意制造冲突

难以接受爱的人可能会斥责自己的伴侣,或者对外各种说自己的伴侣不好。通过贬低伴侣,他们也贬低了来自伴侣的爱,这让他们心安理得地不去接受来自伴侣的爱,因为一个不够好的人,Ta给予的爱也是不值得接受的。另一方面,有时他们会故意和伴侣吵架、制造冲突。因为通过让伴侣陷入冲突中,就可以避免伴侣有时间/精力去对自己表达爱意。



为什么难以接受爱?

有时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不善于接受被爱,他们可能有以下这些理由:

1. “如果我接受了Ta的爱,Ta就能以此控制我”

在一些人看来,亲密关系首先是一场权力的角逐(power competition),他们在意谁是关系里更有控制力的一方,谁更占主动权。他们享受自己在关系中处于优势的感觉,希望自己决定关系的状态。

他们错误地将“接受对方的爱”与“丧失关系中的主动权”联系在一起。他们也害怕对别人产生依赖,他们觉得,一旦接受了别人的爱,别人就能够以“不再给予、或者收回爱”对他们产生制约和伤害。而仅仅是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就会令他们感到虚弱、危险(Hendrix & Hunt, 2004; Gunther, 2014)。

2. “Ta爱的不是真实的我” 

有些人觉得伴侣爱的只是自己呈现出的美好的一面,而不是真实的自己。他们拒绝这份爱,因为这份爱只是自己“骗”来的,而不是基于真正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始终觉得一旦对方了解真实的自己,可能就会不再爱他们,为了避免将来遭受失去的痛苦,他们选择不去接受(Hendrix& Hunt, 2004)。

3. “如果我接受了Ta的爱,我就要对Ta负责”

有些人秉持等价交换原则,认为一旦对方给自己付出,自己就有义务要回馈对方的爱,这样才公平。但是他们本身很抗拒对别人付出,也不喜欢被他人索取的感觉(Gunther, 2014)。他们有时也认为,自己一旦接受了伴侣的给予,就等于亏欠了对方,对方未来能以此为条件向他们提出要求。尽管他们知道对方可能不会真的用付出来要求他们,或者也许伴侣要求的内容、也是他们乐于去做的,然而,光是想到自己会丧失自主权、被伴侣控制,他们就会感到不适。

4. “没有人爱我,这没什么大不了”

有些人对自己持有负面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来成功说服自己,爱不是必需品,没有人爱自己也并不痛苦。自己一直以来都过的挺好的。而一旦他们接受别人的爱、去敞开自己感受被爱的美好,他们就不得不承认:被人爱是美好的。同时他们也就会意识到,过去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自己是多么的可悲。

同时改变原本的自我认知,去接受自己被爱的可能,意味着他们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多年的模式,去面对新的风险(Hendrix & Hunt, 2004;Swan, 2016)。

也有一些人无法意识到是自己主动拒绝接受别人的爱,但事实上这是他们的潜意识选择的结果。有时一旦别人表现出对他们好、爱他们的倾向,他们就会厌恶对方、不由自主地拒绝对方,从而满足了潜意识拒绝被爱的愿望。也有一些人,只会对不会爱自己的人动心,只会感到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有吸引力。

或者他们总是抱怨自己总是关系里无限付出的一方,却意识不到这其实也是他们自己的愿望——因为Ta存在“救世主情结(Messiah Complex)”(Beck, 2006)。他们认为少了自己的付出和支持,伴侣就会一事无成,需要通过付出来显得自己比伴侣更优越、更有能力;一旦接受了伴侣的爱,就会破坏自己的优越感。



人为什么会难以接受爱?

1. 高压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的受害者
 
如果你难以接受爱,可能你曾经遭遇过来自伴侣或者父母以爱之名的高压型控制。他们可能口口声声说爱你,但是你隐隐觉得不是这样,你感到他们只是打着爱你的名义,试图控制/支配你,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Fontes,2015)。比如,有些父母可能会一直告诉孩子:“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并因此要求孩子对他们付出,和遵从他们的指示。

高压型控制会瓦解一个人对他人和对爱的信任,让人认为“当对方向你表达爱的时候,他们只是希望向你索取”。而有时候,虽然你知道伴侣/父母只是打着爱的旗号来控制你,但你依然认同了他们的说法,认为自己确实已经被给予太多,不应该再继续接受,并感到自己不该抱怨、为自己的“不知感恩”而愧疚。为了回避这种愧疚感,你索性选择不去接受(Gunther, 2014; Fontes, 2015)。

高压型控制可能会产生持续的影响(Fontes, 2015)。甚至,明明你已经离开了过去控制你的人,但你发现自己依然存在对爱的不信任感、和面对付出时的愧疚感。于是在之后的关系中,你依然回避去接受爱。

2. 只接受过父母“有条件的爱”的人

有些孩子小时候只接受过父母“有条件的爱”:“只有你满足了我的期望/达到我的要求,我才会爱你。”慢慢地,他们感到父母只是爱自己的成就或者优秀的表现,而不是爱他们本身。为了获得更多来自父母的爱,他们逐渐习惯伪装自己,像戴面具一样,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外。

这个习惯在他们长大后依然存在。通过“戴面具”,他们获得了别人的关爱和注意,然而他们还是觉得,伴侣的爱只是给予这个面具,而不是给真正的自己,甚至,他们会嘲弄那些爱他们的人,觉得那些人被假象欺骗很愚蠢,连带也轻视对方付出的爱;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又为没人喜欢真实的自己感到痛苦(E. Scott, 2011)。

3. 回避型依恋者(包括疏离型和恐惧型)

在依恋类型中,回避程度较高的人——疏离型依恋(dismissing-avoidant)以及恐惧型依恋(fearful-avoidant)——会显得难以接受来自伴侣的爱。

疏离型依恋的人会持续地拒绝来自伴侣的爱,来避免和伴侣过于亲密;而恐惧型依恋者的态度较为反复,他们有时疏远,有时也会亲近自己的伴侣,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依然害怕自己会失去伴侣的爱。一旦他们感到了一些细微的、可能的“对方好像没有那么爱我了”的信号(尽管很多时候这只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想象,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无时无刻地关注和深爱),他们会通过立刻首先、主动拒绝伴侣的爱来自我保护。

回避型依恋的产生可能是源于小时候照顾者的冷漠。当孩子感到痛苦或者紧张时,他们无法得到来自照顾者的关爱,甚至会得到照顾者不耐烦的训斥。渐渐的,这些孩子学会更多依靠自己、避免依靠他人(Shorey, 2015a; Shorey, 2015b)。

4. 低自尊者

低自尊的人倾向于负面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或者不值得被爱。他们会拒绝来自伴侣的爱,来避免和他们的自我认知产生冲突(Hendrix & Hunt, 2004)。



如何学会接受爱?

1. 爱的日记:记录来自对方的爱

有一些人会忽略来自伴侣的爱的表达,有些人则会否认伴侣的爱。通过撰写爱的日记、记录下伴侣给予的爱,可以让这两类人承认并注意到伴侣爱的表达。

在记录之前,先学着识别伴侣爱的表达,每个人都可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表达爱的方式,比如有些人倾向于用行动表达,甚于通过语言传达爱意。

在记录伴侣爱的表达的内容同时,也记下是在什么场景下,或者因为什么理由,对方进行了爱的表达。这样日后在回顾时,你可以有理有据地和对方讨论,你会更喜欢哪些爱的表达方式(Hendrix & Hunt, 2004)。

2. 在其他关系里,重塑对他人的信任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些负面的“自动化想法”,它是在长期的时间里形成的你的思维定势。因为你已经太过习惯,有时候你都注意不到这仍然是一个可以被质疑的主观想法,并非绝对的事实。它影响着我们,使得我们不信任伴侣、去回避或拒绝他们的爱。要改变不信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到底不信任什么,并通过实际中的行为实验,来检验自己的不信任是不是对的。如果你觉得在亲密关系中做实验风险太高,可以在其他类型的关系中进行实验。

你可以先写下自己信任的朋友。随后写下自己不信任别人的内容,和一件能反驳这个想法的行为。比如,“我不信任别人会喜欢真实的我”,那么对应的行为可以是:“我可以告诉朋友一个秘密”。

记录下你进行实验的对象,和实验的结果。可能你会发现对方在听了你的秘密后,依然喜爱你。而如果对方辜负了你,你也可以问自己,对方这么做是否有缘由,Ta的行为是否意味着所有人都不可信任。通过实验,你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原本的想法是错误的(“别人确实会喜欢真实的我”),或者它描述的只是部分的事实(“并非所有人都不会接受真实的我”),从而让你更敢于信任他人。

3. 练习:允许爱进驻(let love in)

有些人感受到他人的爱意时,他们的身体会瞬间紧绷起来,像在抵御爱的入侵,有时这种不适感太强,驱使人们退避。但实际上我们一部分身体在痛苦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是放松的,只是我们下意识地关注负面的部分,使得它变得太强烈而难以忍受。

当你感到不舒服时,你可以先感受一下,身体内部是什么感觉?是焦虑,紧张?随后深呼吸,告诉自己,负面的感受只是感觉,并不会真的伤害到自己。随后,慢慢地将注意力从身上紧绷的部分,转移到身体上放松的部分,例如,如果你胸口是紧绷的,你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腿、手,是不是放松的?

这个部分练习的是通过改变对身体知觉的体验,改变信念,让自己意识到:“其实我不是完全抗拒爱的,我的某一部分是可以接受爱的。”想象爱像是一团温暖的光芒笼罩在放松的部分上,并从那边流淌进身体里(Swan, 2016)。

4. 提升自爱:试着喜欢一个和自己有类似“缺陷”的人

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人而言,接受爱的前提是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爱自己,欣赏自己的价值。有一种方法是,如果你很讨厌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那么,尝试去喜欢一个也有类似特质的人。通过发现那部分特质给Ta带来的价值,你也会意识到自己原本厌恶的部分,也有值得被爱的价值(Swan, 2016)。

以上。

今日互动:你是一个/你遇到过无法接受爱的人么?你怎么理解这样的人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ferences:
Beck, M. (2006). Overhelpers Anonymous. The OprahMagazine, 7(12), 103-104,106.
E.Scott, L. (2011). Why the narcissist cannot accept our love. The Path Forward.
FlowPsychology. (2016). 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disorder style.Flowpsychology.
Fontes, L.A. (2015). Invisible Chains: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TheGuilford Press.
Gunther, R. (2014). Why can't I let love in? Psychology Today.
Hendrix, H., & Hunt, H. L. (2004). Receivinglove: Transform your relationship by letting yourself be loved.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Shorey, H. (2015a). Fear of intimacy andcloseness in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Shorey, H. (2015b). ComeHere-Go Away: The dynamics of fearful attachment. Psychology Today.
Swan, T. (2016). How to receive love. Tealswan.

以专业赢得信赖,用真诚温暖心灵

森知心理,您身边的心理顾问

欢迎来电:025-84470026 客服邮箱:025XL@163.com

姓名:
年龄:
联系电话:
邮箱:
咨询师:
时间:
留言:

相关文章

森知公众号

网站首页关于森知加入我们联系我们预约咨询意见反馈心理问答

版权所有:南京森知心理咨询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179号-2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    E-mail:025XL@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

7*11(9:00-20:00)

025-846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