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84470026
所在位置:首页/心理专栏/王宇

顿悟:有深度的觉察

浏览量:6030      发表时间:2018-01-04

“严格意义上来说,智慧上的实现就是根本没有“实现”,这种实现对患者来说并不真实,它没有成为他的个人财产,没有在他身上扎根。他用智慧看到的具体东西可能正确,但是,正如静子只能吸收光线而不能反射一样,他也可能只把这种“见解”应用与别人,而不用在自己身上。他似乎期盼智慧单独就足以驱散问题:看见便是解决。”——卡伦.霍妮

了解自己不能只是知道而已,仅仅是智力上的知道不能成为他自己的财富,更不能让他放弃病态的追求,也不能改变他原有的生活模式与价值观。知道是一种对自己认识上的知识,知识不能成为一种动力与力量。正如,我们知道日本侵华战争,我们甚至知道更多的细节,但因为我们并没有亲身体会,因此我们不能像当初的民族英雄那样深刻体会到“一寸河山一寸血”。

心理治疗同样是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过程。只是感受到症状存在的痛苦,而不能体会到自己情感被压抑,人生被扭曲,真我被流放,这并不能产生解放自己的决心与勇气。他只会幻想症状的消除,而没有认识到摆脱理想化自我的必要。正如,我经常会和患者讲很多理论和道理,而他也是听的津津有味,表示认同。但是没用的,在生活中他依然活在他的“解决法”中,依然执着于那些可以给他安全和荣誉,可以维系他幻想的东西。他只是知道了,并没有深刻的体会。

     认识自己并不是简单的知道,对自己的了解不能一直是智力上的了解,尽管开始是这样的,但这必须成为一种情感体验。
    正如《禁闭岛》中的肖恩医生,他并不是给莱蒂斯说教,而是配合他的幻想,使他自己发现自己幻想世界中的种种不可能,让他自己对幻想产生怀疑。只有当他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幻想;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活在梦中,只有对这一切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帮助他识破与摒弃幻想。这就好比天天说:世上只有妈妈好、社会主义好、毛主席好。但如果仅仅是口号,没有体验,此种口号无法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更无法深入一个人的潜意识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因此,一些患者总是给自己灌鸡汤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比如,他总是和自己说不要在乎别人看法,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完美主义是错的,我只是一个平凡人。这些仅仅是他为了治愈的手段,而非真正的醒悟——他并没有体会到对自己的苛求与压迫,也没有发自内心意识到自己的悲哀。
    用心而不是用脑!

    用脑意味着说教与道理,而用心则重在发现与感悟,如果没有内心的触动,一个人就无法抵御幻想的诱惑,也无法抵挡恐惧的侵蚀。在关键的时候他又会开始退缩、逃避和表演了。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也知道自己活在幻想之中,并明白“应该”导致了痛苦。他也想要放下虚荣心与比较心,面对一个不优秀的自己。但一到现实中他该逃避还是逃避,该幻想还是幻想,该自恨还是自恨,依然没有放下伪装。他也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在现实中却是一种穿心的痛,让他不得不躲到自己编织的安全的壳之中。而另一位患者在评价被人审视时候的心态就好像没有穿衣服,羞愧难当,就想马上找个地缝钻下去,而之前的知识,治疗中的语言,在此时一点用都没有,他整个人都被这种强烈的恐惧所控制,所束缚。

    恐惧,就好像“敌人”的武器。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必死的决心,对虚假自我与人生的痛恨,那么就不会在关键时刻挺住,也不会有勇气直面恐惧。

    就好像当初的抗日战争。只有当他发现自己的亲人被残害,家园被霸占,自己沦为奴隶,对日本人才会有彻骨的恨,才会有誓死反抗的决心与勇气。如果他觉得日本人也不错,让他有吃有喝,也没让他饿死,那么就会不断被麻痹,也不会有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与敌人拼死反抗的勇气。

    患者大多数时候只能体会到对症状存在的恨,却没有体会到自己的人生早就已经被幻想、被恐惧控制,真我早已经被流放,这远比症状更为可怕,因为他这辈子早就不是为自己而活,他白活了。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他自己。

    一位害怕自己得癌症的女性患者,她总是担心自己各种“不正常”的身体变化,也总是担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为此她陷入到严重的焦虑之中。她治疗的目的是去掉焦虑,但随着对她了解越来越多,我对她这个人都开始同情起来,虽然表面上她是那么成功,那么幸福,那么无可挑剔。

    从小她出生在军人的家庭,缺少温情,只有严厉和规矩。这也决定了她接下来的人生:她一直都在努力把自己装到“规矩”里面,她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她一直努力做好她应该做好的一切;她一直控制自己的情感以保持形象;她一直都在压抑自己让别人觉得自己绝对正常。但她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女人,她有脆弱,有不满,有压力,有坏想法,有叛逆,但这些真实的情感都被她压抑,她活得永远是那么正统,正派,正直。比如,在高中她就谈了恋爱,但直到第九年结婚,他们才有了性关系。从这一点可知她对自己的人性与欲望压抑的多厉害。但她对此却浑然不觉,并以为对自己的控制是一种美德。

    她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她一直都活在一个“模板"当中循规蹈矩。她的人生目标并不是活出他自己,而成了怎么控制自己,维系那完美的形象与万无一失的幸福。以前她一直都自信能控制这一切,但死亡的出现让她惊慌,因为死亡可以轻易地夺走她那“万无一失的幸福”,她“应该”拥有的一切,她与众不同的骄傲。

    她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签署了魔鬼的协议,幻想被完美拯救,但她所做的一切只会令她更加的虚弱。只有她“看见”这一切,才能反省到一些东西,进而产生转变的推动力,而不是继续维系她所谓的“幸福”。

这种对自我的了解意味着两件事。病人知道自己有许多虚假的自负,知道自己对批评与失败高度敏感,知道自己有自我谴责的倾向,知道自己有许多冲突,但这毫无帮助。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这些因素在他身上的具体作用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在他个人的生活中(过去与现在)具体详细地表现出来。譬如,知道一般的应该,甚至知道在他身上作用的实事,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这一点似乎不言而喻。但是他还是要认识到这些应该的具体内容,认识那些他所具有的令这些应该成为必要的因素,以及它们对他的生活的具体影响。但是,对具体与特定事物的强调完全必要,因为许多原因(脱离自我、掩饰潜意识中的托辞的需要),病人倾向于要不便态度模棱两可,要不便不涉及个人感情。”——卡伦.霍妮

    这一切不能只是笼统地知道,必须“看见”所有的细节,及这一切对自己整个人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虽然这一切很重要,但患者的内心其实是抗拒这种“看见”——因为他不愿,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所以,一些患者的心态就是:当症状来的时候他想着改变,反抗。当症状走的时候,他又开始活在自欺一切都很好,活在表面的和谐之下。他以为这是通往天堂之路,其实却是通往地狱之门。

    这说明:他只是知道,而没有更深的体悟。

    正如马克雷所说:集中于事物,而对所涉及到的人漠不关心,这就是“知道”态度的特点,这往往被称之为客观性。事实上这与这个人无关……“知道”总是对某事的信息而不是对这件事的了解。科学不能叫你去认识你的狗,它只能告诉你关于狗的一般情况。只有在你给它喂食,教它在屋里如何行动,同它一起玩球,你才能了解它。当然,你可以去使用科学提供的对狗的一般信息去更了解你的狗,但那是另一回事。科学关注的是一般性,关注的是事物或多或少的普遍特点,而不是具体事物。
    一
个女孩因为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在治疗中她也试图自我分析:她谈到问题产生于童年,妈妈的坏脾气,总是和爸爸吵架,总是苛责自己,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因此自己内心积累了很多的负面的东西,形成了病态的人格,因此产生了症状。但当我追问她病态人格有那些表现,又对她的人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又是如何引发她的症状,她却回答不上来。我提醒她,她病态人格体现在极端追求成功,所以才恐惧影响自己学习的任何东西,比如别人说一句话,或她头脑中一个和学习没有关系的思想;他极端地在乎别人看法,是因为她幻想赢得所有人的肯定,进而“证明”她的高高在上的价值;她疯狂地想要考一本,无法接受自己考不上大学的可能,是因为她一直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不过她谈到根本就感受、也体会不到我说的这些。她只是知道“病态人格”这个词,她根本没有“看见”病态人格是如何一点点把她吞噬,更没有“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贪婪。

    对理论的记忆和背诵,只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和认识,那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更不会产生改变的动力。一些“心理学达人”大概属于此类,他自负地认为已经了解了自己,因为他几乎读遍了各种心理学和哲学的书,他几乎知晓所有的理论,他也遍访心理学名家。但他懂得了这么多依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这些都是他看来的知识,而不是在自己身上的发现,这一切只是智力上的,而非情感上的。一位焦虑的女孩,她突然想到“别人是怎么看我的”这句话,当她意识到别人也可能会看不起她的时候,整个人变得非常的惊恐,甚至不敢出门见人。虽然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完美主义与公主病,但这种肤浅的认识就好像说的是别人,而不是她自己;只是从她的嘴里说出来,而没有从心里过。而后来一次她被人甩了,这件事触动了她,她意识到自己太作了,以前那么多好男人自己还看不上,现在竟然沦落到被人甩的地步。她也觉悟到了一个实事,她虽然总是怀念从前,遗憾自己的失去,但就算她得到了也不会满意,更不会珍惜,因为她总认为应该有更好的在等着自己。

    虽然她对自己的认识较以前多了一些。但这还远远不够,毕竟她还没认识到她的“应该”是如何破坏了她原本和谐的恋爱关系,把自己置于“慈禧太后”的地位;她的“应该”是怎样把她人生的一手好牌打烂,天天想着功成名就,结果却“身受重伤”;她的“应该”又是怎样让他迷失了本性,丧失主权……  

“患者必须认识到他是身不由己地被某种特定的倾向所驱使,尽管那并非其本意或他的利益所在,甚至还经常跟他的真实需要相反。第一步就是让患者看到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二步就是让他感受到问题背后力量的强度,这两个问题都会激发患者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兴趣。没有哪一种神经症倾向或冲突仅仅是对过去的遗留,它不像习惯那样,一旦养成就一直存在。我们可以肯定,神经症的倾向或冲突是由于当前的人格结构中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存在的,认识到神经症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次要的,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改变目前起作用的力量。”——卡伦.霍妮

是什么让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又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之中?又是怎样的驱力让他一直不敢做他自己?

一位男性患者幻想一下子就好起来,因此他懒得付出努力,也懒得分析自己。治疗的转机发生在一次他终于鼓起勇气追求一个女孩,不过却被对方拒绝,这件事让他体会到了自杀般的痛,他终于知道自己为何那么宅,那么退缩,那么孤独,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这次“自杀式袭击”,也让他真正看到了失败,所以他焦虑异常。他发现了自己一直活在功成名就,很有钱,有房有车,有女人的幻想之中如此深,也因此才离现实越来越远。

  此时,他也想起了一件小时候的事情:小学的时候他是班长,因为老师信任他,让他检查同学的作业。开始他挺认真,不过后来一次他忘记写作业,但老师也没有问。之后他开始蒙混过关,不再交作业了。

    “蒙混过关”引起了他的注意,毕竟他目前这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就是潜意识中他幻想这一切困难与问题都自动的、无痛的解决,就好像之前作业一样总是被他巧妙地逃过去。但这次失败打破了他的幻想,他不得不意识到:一些问题不去面对,那么永远都不会解决,只会越来越严重。

后来他给发来了邮件

是啊!王宇老师,我发现我病的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我的精神很脆弱,我的神经症快把我整个人格都给吞噬了。我想救自己,但我显得有心无力。我很想为自己做点什么,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很多病态要求。但我从小就是那么幻想的,现在突然发现自己从小就活在梦中,而且自己的追求和希望都是一种幻想,看到现实的无情,人的自私,我好害怕,好害怕。从小我就暗示自己对自己要求要高,对自己要狠,不能让别人看笑话,所以我不能出任何差错。我一直在和这个世界做对,和现实做对。我很后悔,很后悔,而我的自救之旅是这么的艰难,就像是走在一个迷宫里,找不到任何出路。”

 “在其恰当的背景中去感觉情感,并去体验那些还只是看到但并未感觉到的情感或驱力,这也非常重要。慢慢地,他会注意到那些甚至他自己也认为无理的期望。后来,他意识到这些是无害的愿望,而是苛刻的要求。他最终会发现这些自负驱力及其幻想性,然后他会体验到当这些自负受到挫折时,他就会被完全压垮、狂怒不已。最后他开始明白这些情感固有的力量。但是,这与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这些情感的感觉相差还是极大。”——卡伦.霍妮

    “宁死也不愿放弃这些情感的感觉”,是因为这种自负驱力是有力量的,就好像签署魔鬼协议的人,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而魔鬼也渗透到了他的身体之中,慢慢地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之中——当幻想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幻想就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成了一种掌控他人生的力量。它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它就好像是一个壳,可以保护他如此脆弱与他不敢直视的自己。

他接着写道:“经过这一年多的治疗才发现很多问题才刚刚开始暴露出来,潜意识里的怨气、要求、扭曲的信念实在太多,已经把我压垮了,我无力再反抗,无力再挣扎。有时候真希望自己一觉不醒,那样就可以解脱了。当一个人活在幻想中二十多年才发现自己一直没活在现实中,在幻想中越走越远,您觉得他还有救吗?

    我病的太严重了,神经症的根已经完全渗透到我的性格中,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如何能斗的过它,就像一个被魔鬼附身的人,不懂法术,如何赶的走魔鬼。您可能会说魔鬼是我自己惹来的,一切都是自找的,可是我也是不知情也是受害者,命运总是这么不公平,如果生命可以从来,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不来到这个世上,但这都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别人都活的那么自在,那么快活,不用那么纠结,而我却活的那么艰辛。”

    “治疗中最重要的步骤是让患者领悟到,他的神经症自负和幻想,这些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让他越发空虚和萎缩。重要的是让患者全面地了解自己当前的状况。只有这样,患者才会觉得改变是必须的。考虑到每一种神经症都强迫性地企图维持现状,所以必须发掘出一种强大的力量,才能超越阻力,促进患者的改变。但是,这种力量只依靠患者自身的力量,他对自由、幸福、成长的渴望,来自于他自身的认识”——卡伦.霍妮

     治疗并不是方法的授予,道理的灌输。而是帮助和引导患者注意到他未曾发现的真相,帮助他醒悟到自己的伪装,帮助其悟到他对自己人性的扭曲。而他也要明白,他一直追求的闪闪发光的幻想与虚荣心,这些并没有让他真正变得坚强,只是让他越发虚弱。只有当他看清真相,才具有治疗的意义,他才能有勇气放下一些东西,才能醒悟一些东西。

     这一切必然是患者本人体会到的,而非治疗师灌注的。当然患者期望我说一些“正确的话”,然后他记忆,背诵,然后成为他自己的,然后他就改变了。这对电脑程序也许行得通,但对人来说往往行不通。如果不是深切的体会,到头来又会成为一种强制的“应该”。表面上每个来求治的患者都有一种成长的渴望,但实际上他只是渴望减轻症状,混混过关。就算他是想改变他自己,也是因为他应该完美,而不是他真的想打破自负与幻想。

    真正的改变的力量来自于对自己的同情,来自于对自由的渴望,来自于对自己人生负责人的态度。当他醒悟到自己悲惨的人生,一直没有真正活过,此时解救自己的动力,想必不是为了完美,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此种动力是来自于想要像一个人一样活一回。

    这种力量会让他改变自己的活法,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并修正自己病态的人格,勇敢地从壳中走出来。

   

    “所谓体会,是亲身实践,验证之后获得的具体感受。而所谓理解是根据推理判断得出的“应该如此”,“必须这样”等抽象知识。不过最深刻的理解是在具体实践和体验之后产生的。犹如,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那样。

   所谓释迦摩尼苦行修炼六年之后始得大彻大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诸行无常,生者必灭”。一语所表述的事理。而且对他分析到最后也就是“人纵有死”的意思。由此可见,所谓领悟,主要是主观上自己本身亲身体会到了诸行无常这一自在的至高境界。而不是理解性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在彻底领悟之后,两者就可以可以达到完全一致。但是,如果局限在思想矛盾和迷惑不解之中时,其差距之大,真是说不清边缘。”——森田.正马

一些人总幻想被大师拯救,但殊不知能拯救他的只有他自己;治疗中总是说要放下,但他的心总是在执着;大部分人总是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自己,殊不知他对自己的认识有多么的肤浅;人总是认为自己醒着,其实他早已经活在了梦中。治疗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迷雾中看清楚自己。领悟与洞察是智慧和情感的共同体验的结果,没有情感体验的智慧只是知识,对自己有深刻的体会和洞见,才能产生与理想化自我决裂的决心与勇气。

     认识自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放自我,而解放自我则是为了成为自我。一切的病症皆因他没有活出或不敢活出自我所致。因此,在主观和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解决此种冲突的关键不在于逃避现实,而在于勇敢地活出自我,这也是整个精神疗法的精髓所在。当他的精神力量一点点变的强大之后,他就没有必要为了肯定而讨好别人;没有必要牺牲自己以换取安全;没有必要为了成就以无限制地自我压迫;没有必要为了爱情而出卖自己整个人生。当他不再沉浸在如深渊一般的恐惧,他就能和别人一样好好生活,并为生活而努力。最终,他终将成为他自己。 

以专业赢得信赖,用真诚温暖心灵

森知心理,您身边的心理顾问

欢迎来电:025-84470026 客服邮箱:025XL@163.com

姓名:
年龄:
联系电话:
邮箱:
咨询师:
时间:
留言:

相关文章

森知公众号

网站首页关于森知加入我们联系我们预约咨询意见反馈心理问答

版权所有:南京森知心理咨询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179号-2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    E-mail:025XL@163.com

全国服务热线:

7*11(9:00-20:00)

025-84683302